我们给老人的,是否老人想要的?

日期:2012-06-12   作者:管理员

点击浏览下一页

何劲和 佛山市党校副调研员(原副校长)、顺德区公共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点击浏览下一页

叶中平 顺德区总商会副主席,顺德区政协委员,顺德区公共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接九旬老兵回家动机是好的,但要考虑到老人的真正所需所想

  开栏语

  晨钟暮鼓在古人的生活中有着定晨昏、分朝夕之功用,今天,见证着顺德风风雨雨、保存完整的钟楼仍矗立在城市的中央,默默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

  《新快报·财富顺德》推出《钟楼清话》栏目,将定期邀请嘉宾一起关注这座城市的大事小情,评说这座城市的民生热点,品味城市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我们需要高楼大厦,需要高速增长的GDP,也需要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朋友们感受到“幸福与快乐”,在这片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点亮思想的火光,共筑起闪烁理性光芒的社会氛围。

  ■主持人新快报顺德办事处主任张玉升■整理新快报记者黄雪琴

  特邀嘉宾

  何劲和 佛山市党校副调研员(原副校长)、顺德区公共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叶中平 顺德区总商会副主席,顺德区政协委员,顺德区公共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精彩观点

  何劲和:毕竟是90多岁的老人了,身体再好,换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可能会折腾,会很难适应。就像他在家睡惯了硬木床,回来如果睡柔软的床垫,他能习惯吗?他在家吹自然风习惯了,现在换上空调或者风扇,对他的身体也是无益的。老人家不一定能承受得了这些。所以现在不好评价回到家乡来对他生活影响的利和弊。

  叶中平:我在想,我们现在给老人的这些,都是从我们(顺德人)的角度去考虑的,我们以为是好的,并不知道是不是老人需要的和想要的。

  何劲和:如果承认我们是市场经济,我们是社会人,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明白“幸福是要自己来创造”?我们每个人是社会的主体,这个社会怎么建造、怎么管理、怎么才幸福都需要我们来创造,我们要先共建,才有共享。

  叶中平: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从自己的修身开始,管好自己,再一步步往外扩展延伸,其实这也是一种公民教育的理念。

  谈老兵回家

  现在很难评价好还是不好

  新闻回放

  新一军38师112团3营7连老兵邱联远,1942年在贵州入选军训队,8月随军进驻印度蓝姆珈训练基地,从此离开故乡。今年5月27日,离乡70余年的邱联远在两名侄孙、族人代表的护送和媒体的聚光灯下终于回到故里顺德龙江。

  主持人:95岁的抗战老兵邱联远回到顺德了,事情暂时告一段落,究竟该如何看待这次老兵回家事件?政府处理是否得当?媒体报道是否过度?据悉老人家正入院治疗,两位对这事怎么看?

  叶中平:顺德把老兵接回家乡是好事,一是因为邱联远是顺德人,顺德有这个经济实力支撑这一行为;二是虽然顺德很少有这样在外的老兵,但是全国范围内还有很多类似还未回家的抗战老兵。国家亏欠了他们,希望顺德的做法能给其他地方带来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整个社会要对这些为我们中华民族做出贡献和牺牲的人进行补偿。

  媒体也是抓住要对老兵负责和补偿这个点,广泛报道。我认为这是媒体的责任,但是呢,我们要换位思考,一个90多岁的老人家,已经习惯了多年的平淡生活,一下子把他放在聚光灯下,可能会引发一些不适应。

  何劲和:老兵回来当天,现场真的很感人。虽然只是一个抗战老兵回家,但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是十分有意义的。叶落归根嘛,乡情是割不断的,他本人也很高兴。他的家乡族人十分欢迎他回家,这种感情不是炒作,而是真心想好好对待这位老人家。

  老人家也感到满足,一是终于回到了老家,二是他没想到家乡人这么热情。对95岁高龄的老人来说,此生无憾了。但是媒体太多的采访,和面对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对老人家来说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

  主持人:听参与现场报道的记者回来说,同一个问题,电视台问,报社问,电台也问,同一个问题老人要回答十几次,弄得老人很累。

  何劲和:对。那天我在现场就看到几十部摄像机、相机等“长枪短炮”对着他,太多媒体记者围着他,搞得老人连下车都困难。当时我就想,毕竟是90多岁的老人了,身体再好,换了一个全新的环境,还这么折腾,可能会很难适应。就像他在家睡惯了硬木床,回来如果睡上柔软的床垫,这样他能习惯吗?他在家吹自然风习惯了,现在换上空调或者风扇,对他的身体也是无益的。老人家不一定能承受得了这些。所以现在很难评价好还是不好。

  主持人:鉴于老人家的特殊性,龙江镇政府已把他作为“特例”帮扶,如其愿意返家乡居住,将协助其办理户口回迁手续,享受“新农保”医疗和“五保户”居家养老等低保生活保障待遇。你们怎么看?

  叶中平:我觉得这是应该的。我注意到老人家在回顺德前,去拜祭了老伴,说“我很快会回来”,这说明他是没打算长留顺德的。所以呢,我就在想,我们现在给老人的这些,都是从我们(顺德人)的角度出发去考虑的,我们以为是好的,并不知道是不是老人需要的和想要的。

  这让我想到香港的社工组织,他们会根据具体的人群来给予具体的服务。像夫妻吵架、孩子厌学等,都分十分详细的小组,并且让有经验的专业的社工给予咨询和帮助。顺德现在搞社会管理创新,我想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去考虑。这需要专业的社工,有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否则,我们以为我们给他最好的,却可能不是他想要的。

  何劲和:生活讲究规律和习惯,一下子打破了规律和习惯,年轻人可能可以承受,对老人而言肯定是不适应。但我认为,我们的镇、村对这么一个特例特别关照和帮助,动机是好的,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他是抗战老兵,补贴、保障他的生活是应该的。只是我们过多关注可能会打乱他的生活,造成不适。

  谈顺德改革

  要有改革的勇气,也要有改革的道德

  新闻回放

  日前,顺德区社科联举办了一场思想者沙龙,针对“顺德社会改革的可作为空间”话题,与会人士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的焦点话题是:顺德当下改革的动力和空间在哪里?

  主持人:两位都是顺德人,都见证了顺德过去20年的发展,对现在改革的空间和动力,有什么见解?

  何劲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往往只是强调后面两个字“主义”,却忽略了社会,忽略了最重要的是社会的建设和管理。计划经济年代,城里人是国家人、单位人,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有计划在管着,有单位在管着;农村人是公社人,生老病死也在公社里负责。那时候几乎不存在什么社会管理。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人不叫单位人、公社人,而是社会人了。社会的概念凸显了,社会人的概念凸显了,那么社会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改革开放30年了,我们的社会管理和建设还没上去,所以说顺德的社会改革的空间很大,就像一个空房子,要装饰要填补的东西很多。

  具体说空间怎么来?首先来自政府。我们所说的小政府大社会、小政府好社会,前提是政府给空间,要放权。现在顺德下放或者减少审批权限和培育社会组织是很明智的。

  改革的空间还来自顺德上下的解放思想。政府要转变观念,从依靠公务员体系治天下转到依靠群众治天下,要让社会壮大起来。群众也要解放思想。如果承认我们是市场经济,我们是社会人,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明白“幸福是要自己来创造”?我们每个人是社会的主体,这个社会怎么建设、怎么管理、怎么才幸福,都需要我们来努力,我们要先共建,才有共享。

  至于改革的动力,我认为动力源自需要。有需要就有动力。审批制度改革,肯定是有需要的,几千个事项都得审批,怎么行?社会改革就更不用说了,这回建设和管理的偌大空间就是需要。

  农村改革呢?最近几年农村暴露的矛盾,就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所以,根本不存在缺乏改革动力的问题。关键是要大家都认识到这么些需要,从而形成改革的共识,形成改革的内生动力。

  叶中平:我挺赞成何校长的说法。至于改革动力,我比较赞成的是,改革要兼顾社会的各种元素需求,包括市民、企业家等多种群体。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我们从无产阶级变成有产阶级了,我们都很关心自己的财产,我们的财产越多,关心度越大,对周边的环境也越关注。公民教育理念应该是教育大家不要因为自己的方便而损害别人的利益。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从修身开始,管好自己,再一步步往外扩展延伸,其实这也是一种公民教育的理念。就像要先治理好一栋大楼的环境,再治理一个社区的环境,然后是一个镇,再是一个区的治理。

  何劲和:我再补充一点:改革就是利益调整,因此改革要有“改革道德”。没有道德的改革是缺乏诚信的,是不负责任的。现在的顺德再次成为改革的试点,时间紧,担子重,铺的面广,责任大,要注意改革的价值取向和功利取向。要让改革不走上弯路,改革的价值取向很重要。我希望我们的改革是符合顺德长远发展的,要谨慎许诺,要有改革的勇气,也要有改革的道德。

  叶中平:讲到改革的勇气,我认同梁维东书记所讲的:顺德人有改革DNA。1992年顺德于全国率先进行产权改革,到今天20年了。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也应与之配合的调整。这也是改革的动力所在。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拨打

全国服务热线:0757-22280888

© 2017 China-Forever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08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