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来寻找企业的“蓝海”(摘自珠江商报)
日期:2006-07-03 作者:管理员
用创新来寻找企业的“蓝海”
与企业界人士谈新环境下企业生存发展之道
www.sc168.com 2006年07月03日 来源:珠江商报
商报记者吴日辉报道
叶中平 广东宝丽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谢拥军 广东康宝电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忠民 震德塑料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人力资源及行政总监
覃吉明 顺德日顺丰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OEM总监
—采访对象———————————
比尔·盖茨,在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就在教室的椅子上坐不住了,非要退学办公司。因为他看到软件工业正在形成宏大的产业,他的“第一意识”使他离校创办了微软,并成为今日软件业巨擘;戴尔,在上大学时,热衷于自装电脑,结果遭到其父呵斥。但他仍自信能与IBM争个高下,因为他发现了电脑制造成本与产品价格之间的巨大落差,这个“第一意识”鼓舞他创建了自己的公司。终于,他的戴尔公司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电脑公司,并最终与
IBM同场竞技。大环境变化分析被称为企业老板的“第一意识”,正是“第一意识”成就了比尔·盖茨和戴尔。英国石油公司(BP)CEO布朗尼说:“气候骤变,就要想到或预见到气候变化给自己企业带来相关变化的可能性,今天的社会各界对此都严阵以待。我们做企业的就要研究气候变化的对策,这就是现代企业的特征。”
原材料涨价、人力成本涨价、人民币升值、反倾销、贸易壁垒等等增加了企业成本,老板们感叹:做企业越来越难了。“今天中国的大环境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广东宝丽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叶中平认为。那么,大环境的变化到底在哪里?这些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是什么?又如何应对?
企业环境变化危与机并存
记者:做企业的应该都深有感触,与5年前相比,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具体变化在哪里?其原因何在?
叶中平:今天中国的大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央提出了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治国理念,并会不断地出台与之配合的具体政策。中国低成本发展的企业也面临成本快速上升以及各种(国际化)的竞争,这些都给企业带来生存发展的压力,但同时也是个机会。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继续在新的大环境下发展,都是危与机并存的。大环境的变化,到底在哪里变化?这些变化对企业家的影响是什么?又如何应对?这三个问题是企业家应积极思考的。
覃吉明:原材料涨价导致了企业成本增加,特别是铜价的飙升,还有人力成本的上涨。现在企业在国内生产成本增加,出口又遭遇各种标准、指令壁垒和反倾销的制约。
谢拥军:以前做企业,如果你有一个好点子就有可能把企业做起来,饮“头啖汤”、“一步先,走遍天”、“一招鲜吃遍天”。但是现在靠这些已经不行了,有了好点子不一定能发财,一招鲜说不定明天就过时了。这是因为现在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完善,行业进入微利时代,企业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现在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加上长三角、内地的经济已经逐步发展起来了,珠三角的优势已经不是自己独有的了。
王忠民:我倒认为目前市场的混乱导致了企业发展成本的增加。拿我们机械行业来说,因为进入门槛较低,一些不规范的企业以低价扰乱市场,也降低了行业利润,导致行业竞争的激烈。
企业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
记者:有企业老板认为,只要生意有得做,管它社会环境怎么样。很多企业老板认为社会大环境与自己很远,没什么关系,那么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与企业到底有什么关系?
叶中平:企业与社会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就拿顺德以前的发展来说。我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到现在也快有30年了。这三十年可以讲是三代人了,现在还在商海的包括第一代的,顺德的代表应为美的、伟雄这类企业。其它大部分为第二代的,即80~90年代才开始创业的,包括顺德一大批转制企业。而第三代是2000年后创立的这批有现代知识的新一代。而现在顺德企业家的主体为这第二代,他们大部分是在改革开放后,从做配件起家的,如万和。而且大部分都是从事制造业的,充分地利用当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物资相对缺乏,在顺德以工业立县(市)时发展起来的制造型企业。他们成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大的关系,如产品缺乏;大量外省平价劳动力资源;港澳台地区的制造业迁到国内,如震德、华伦针织等,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及管理人才,也带来了国际市场这个概念和做法;人民币汇率长期的稳定;全球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这些都为工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时机,如美的、格兰仕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逐步发展,也为工业品提供了广阔及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又造就了一批国内市场的知名品牌,如万家乐等,也造就了乐从的十里家具市场。
而作为顺德在全国先走一步的工业企业,从消费品的生产开始,使配套的供应链相应地发展起来。如:家具业带动了木工机械,带动了涂料业,带动了小五金业,带动了包装行业,也带动了模具行业及物流行业,以及原料的供应配套业。
那今天的大环境又如何?跟这5年、10年有何不同?这一两年开始的劳工荒,应是各位企业家十分关心的切身问题;而工业的错峰用电也是企业家们每周须面对的事;劳动合同的纠纷,也是不时地出现在传媒上;国际贸易纠纷、反倾销的案件已经在顺德的企业中发生。国家为何要提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治国理念?为何要实施建设社会创新农村战略?人民币为何在不断升值?这背后都是有理由的。对这些细致的讨论都是理论及经济专家的工作,但基本的原理,企业家是要清楚的。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发展到今天要避免“拉美现象”在中国重现,就要建设和谐社会;在经济发展中靠投资、靠外资、靠出口市场拉动,并不能长远也不安全,就要拉动内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是必须。所以中国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建设和谐社会成为目的。
我认为,与企业更直接的是如下这8种不确定性及变化:1.竞争加剧;2.资源紧张;3.技术更新速度快;4.客户越来越挑剔;5.政策的改变;6.社会要求改变;7.社区要求的改变;8.企业内部人员个性需求的提升。
创新练好内功应对环境变化
记者:有专家认为,面对突发性变化,传统企业的应对步骤是:“环境变化—洞察变化—研究决策—应对变化”;而现代企业则是:“环境变化+洞察变化+研究决策=应对变化”。在大环境面前,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叶中平:作为企业家,如何应对这些大环境的改变,已是涉及企业生存的问题了。那我们如何应对呢?在这里,与各位分享一下宝丽雅的经验,这些经验我们还在不断地总结、调整及发展中。
1.使管理人员及员工清楚环境的改变,以及企业在应对这种改变的战略。
2.应对低成本的难以持续的发展趋势。我们要使企业的产品向更高的附加值发展,这就要改变原来产品靠平的方式,要在设计、款式、功能上发展,使用一样的人工、能源、材料的产品售价更高。这就要开拓新的市场,也要帮助和引渡旧客户接受更高价产品的工作。
3.深化利益共同体的企业内部分配理念,使节能、减耗、创新过程中,员工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这也是经济学的原理,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方法,用物资和精神利益引渡员工的行为方向,配合企业的战略转移,形成新的企业文化。
4.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及建立面对客户的快速反应体系,并把以前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形成制度化的管理积累,形成学习型的企业,应对新的变化。
记者:比如现在原材料涨价,铜价很贵,企业能否从技术上研发出一种新的东西来代替它呢?
谢拥军:比较难,这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目前只有靠开发新的产品,增加附加值来化解,也就是寻找新的“蓝海”。
王忠民:我们也很无奈,目前我们的做法一是提高产品品质,从客户需要出发开发新机,也就是创新;二是从内部管理着手,节约成本、减少内耗。比如加强内部人员培训、提升人力资源价值、奖励合理化。目前公司正在学习丰田案例,员工实操能力培训,提升内部。我觉得企业应该练好“内功”,这才是企业应对根本之策。
覃吉明:我认为创新才是关键,比如产品要有新思路,更新换代,经营理念也可以更新,要与国际形势的变化俱进。
记者:很多企业在新环境面前都是被动应对。据悉,国内已经有大企业在企业内部建立了环境研究部,由专人专门研究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等的变化,时刻关注国家出台的政策和行业情况,以便及时变更企业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