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菜与包容性
日期:2009-10-12 作者:管理员
顺德菜与包容性
叶中平
难得国庆中秋假期的闲暇,在顺德家中看了一下午关于亚欧历史的书,不觉已是华灯初上。嘴馋起来,很想吃碗顺德粥,于是和太太驱车出外找寻。
先到得一家本地农村人开的小饭店,虽已晚上8时,仍然人声鼎沸,原来是村里人正办喜宴,老板前后张罗20席宾客,我们自觉不好打搅,又继续向前找寻。第二家是新建的大型露天食店,偌大的地方只有两张桌子有人,老板说粥还没煲好,建议我们先尝下烧烤,一看,旁边尽是竹签串起的青菜、肉类、蘑菇等等,看来这店是做烧烤为主的,老板也非本地口音。
最后到的第三家,终于是地道的顺德粥店,我们立马要了一锅生滚鲫鱼片粥。这粥的吃法甚有学问,顺德本地的做法是:先把新鲜的鲫鱼起片,用碟盛好放在桌面,由客人亲手将生鱼片倒入刚从厨房端出,劈啪作响的滚粥里,剩下的鱼头、鱼尾、鱼骨等物则以豉汁蒸熟再送上作为配菜。兴许像我们这样的食客多了,并非讲顺德话的服务员听我们点此粥,也脱口而出其他部分“豉汁蒸”。
吃着滚烫的鱼片粥,我不自觉想起,外地的店家也好,外地的服务员也好,如果他们哪天坐下来,品尝一下地道的顺德饮食,不知感觉会不会也像我在欧洲出差时的体味一样:不久前,我到地中海沿岸出差,不免品尝当地人习惯的美食,其中一款面包实在太硬,香港有些人戏称为“掟死狗”,初食时会感觉咀嚼太用劲了,后来慢慢感觉外脆里韧,也颇有风味。这也是我们与欧洲人饮食偏好之差异,他们往往以面包为主食,上面还要涂抹各种醬料,也有用面包来点汤的吃法。
总之,异域风情常超乎想象,但又有存在的道理,只不过对我们有些容易接受,有些不会接受,有些则要花点时间学习和感受才会接受一部分。近来,常有一位在东莞工作的台湾朋友来顺德品尝美食,每次都赞不绝口。接受得这么快,是顺德菜在色、香、味加口感上的高水平,又有我这个本地人带路的缘故。他常常说起,自己的父亲是1949年到台湾的湖北人,他成长于高雄的一个村子里,村里都是从大陆去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家庭,台湾本土人称他们为“外省人”,回到大陆,内地人又都叫他们台湾人。“真是两面不是人”,他开玩笑道。而之前陈水扁也是利用这种族群来搞台独的。其实,即使较早到达的台湾本土人,绝大部分也是数百年前从福建沿海过去的,所以台湾话就是闽南话。他们也和这些“外省人”一样都是中国人,是华夏儿女。
说到这里,不得不又想起下午看的历史书来,据史学家考证,华夏文明的形成是在周朝,而在北京附近的古代燕国所在地的考古研究中发现,这里同时并存着周朝文化、土著文化和周朝人的敌人———商朝人的文化。这种中国古代的三位一体文化环境,体现了周人对商、土著合作共存的包容观念。周人也不自称周,多用“华夏”来代表对整体族群的称呼,承认天下不是周人一家的,是不同族群大家的天下。若不是这种包容,中华民族还不知道今天是不是这个样子呢!
有容乃大是历史检验过的真理。顺德菜在500年前的华夏大地所形成的北方、南方、四川、广东这四大菜系中是广东菜的佼佼者。顺德菜的地位被今天大量的美食家所认同,连在新加坡出生,在日本读书,而工作地于香港的影视等多栖名人———著名美食家蔡澜先生也讲:讲到食广东菜,那自然是顺德菜为代表。菜系的发展也和文化的融合一样,自然是好的东西得到保留,也融入了其他文化优秀的部分,这种交融而发展成为更强大的文化。纵论五千年文化演变或许莫测高深,但我想顺德菜的发展里也有一样的道理。一种文化本身的传承,与是否主动、开放,愿意与他人融合有关。
顺德菜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首先因为这里是鱼米之乡,经济作物众多,长期是中国农业中更为精细耕作的地方。而历史发展证明了只有精耕农业的地方才有精致的饮食文化,如世界上特别出名的三大菜系对应的是法国、意大利与中国这三个精耕农业的国家。也因为数百年前的宋朝于珠江西岸灭亡时,在这里留下大量的皇室人员及御厨人才,是他们丰富和提升了顺德菜。当然了,和顺德人“食得刁”也有关系,没有要求何来进步?因而,顺德菜有了今天在广东菜系里的地位,实在离不开“包容”二字。
今天的顺德,大量不同省份口味不同的人聚集,也自然带来了各地的饮食文化,国际化的发展更使顺德人更多地“走出去、迎进来”,顺德菜是否又迎来一次大包容而大提升的机会呢?顺德人如何再次利用祖先的心胸和智慧,做好顺德菜,又做好“顺德”这个菜?我们这代人的责任真不小呢。
作者系广东宝丽雅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