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香云纱的故事

日期:2009-09-18   作者:管理员

我与香云纱的故事后记

叶中平2009年9月18日

我在这几年带了不少朋友参观香云纱的生产制作过程,之后不少外地朋友都开始关注起香云纱了,我想这是香云纱自身的魅力吧。在3月底的时候,我收到一位深圳的律师的短讯,他告诉我,深圳市香云莎服饰有限公司的香云纱已申请了“原产地地理标志”,而其总经理欧阳小战也申请成为“香云纱染整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与香云纱的故事有所出入,再上网一查,东西少得可怜。于是我联络了我的旧同事——顺熙晒莨厂的总经理周晓刚先生,找到《南方日报》做了一个关于香云纱的报道(详见《香云纱开发应冲击产业高端》,http://www.nanfangdaily.com.cn/epaper/nfrb/content/20090403/ArticelUD02002FM.htm)。我想这是关于香云纱比较全面的报道了,这报道出来以后,更多的媒体关注起香云纱,顺德与深圳之间关于香云纱的争论也开始热起来。客观上,香云纱经过这一轮媒体的报道,的确也重新“响”起来了。

随着大家对香云纱的关注,香云纱的发展也引起了大家的讨论,有人希望把香云纱变成大众品,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但我认为这并不适合香云纱,我也把这想法在媒体上发表了。

9月中,佛山电视台的顺德频道“越讲越顺”的节目邀请我去做主持人,讲了一个关于顺德的城市化发展的话题。我录影回来后,就想到大家对香云纱十分关注,但认识似乎不是很多,所以向“越讲越顺”节目的制作方建议,可做关于香云纱的内容,制作方认为建议很好。因为我对香云纱比较熟悉,也认识相关的人,于是我又为香云纱忙起来了。从节目内容的策划以及嘉宾的邀请我都一手包办了。我邀请了周晓刚先生以及我的小学老师——顺德文联副主席李良晖老师作为这期的嘉宾,而我就当这期节目的主持人。录影时我们都穿起了香云纱的衣服,李老师穿的是一件传统款的香云纱衣服——纯黑色的对襟衫,李老师讲这是他至今第二次穿香云纱的衣服呢。而周晓刚先生穿的是一件水洗龟裂纹的香云纱丅恤,这是香云纱的一种创新吧。至于我穿的那件恤衫款式较为时尚。该节目在9月20日晚上8:45分的顺德频道播出,下周一、周三中午会重播。我想该节目从不同的角度向大家展示了不同层面的香云纱,相信这期节目播出后大家对香云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昨晚于香港的旅港新兴同乡会理事会后饭局中,对着三席都是新兴祖籍的香港人,我又讲起香云纱来。他们大多为70多岁的人,对又叫“黑胶绸”的香云纱都有认识,但不知其与顺德及新兴的关系。听了我的一番介绍后,就决定组织一个看香云纱的顺德美食旅行团。

 

 

我与香云纱的故事

叶中平

 2009年8月22日

 

今天收到顺德一朋友的电邮群友的博客分享,看了其博客上面的关于香云纱的文章,也想讲讲我与香云纱的故事。

男着纱,女穿绸,这是解放前南番顺富贵人家的穿着写照。据《广东省志·丝绸志》所记载,香云纱早期的产地是顺德和南海一带。我对香云纱的认识首先来自于我父亲的描述。在1943年,我伯父从家乡来到顺德的伦教,在同宗的乡亲叶五先生所开的环球五织纱厂当学徒。而我父亲就在1947年来到伦教一间做织丝绸的设备配件的作坊做学徒,当时做的配件叫机具,包括:综、筘、筝、梳。我父亲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讲,当时伦教的一大产业是机纺,织出来的布就是做香云纱所需要的白纱。当时从事机纺的工人被叫做机纺仔,他们多数是南海人和顺德人。而做香云纱需要经过曝晒的工序,当时做这一工序的几乎都是新兴人,因为这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当地人一般不愿意做。这群新兴人就被伦教当地人叫做“晒地仔”。而当时的伦教有两条街,一条叫新兴街(主要是新兴的晒地仔住的),一条叫迎金街(主要是机纺仔住的)。当天黑后7-8点钟,这些工人无事可做,就在街上走来走去,那时他们穿的是木屐,街是铺着三板石的路,所以晚上的这两条街就总是萦绕着“踢踢踏踏”的木屐踏石板的声音的。

香云纱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做出来的,它的一大决定因素是河段淤泥中所含的物质,这大概是它之所以珍贵的一个原因吧。能够产香云纱的河段,据讲解放前是顺德及其周边地区,如顺德的伦教、龙眼、陈村及南海的盐步、西樵。小时候我的枕头面料就是用香云纱做的,所用的马臣席也是用香云纱捆边的,还有一件香云纱的恤衫,穿上身的感觉是清爽不粘身,一旦流汗,衣服上会有一块块白色的汗迹,但入水用手一洗,什么洗涤剂都不需要,就干净了,而且衣服很快就能晾干,丝绸的东西还不用熨的。

我还从一位经常交流的香港朋友梁先生口中听过香云纱与渔网的故事。他是做织布与印染的,是顺德龙眼人,在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在龙眼务农。到了70年代他去了香港居住,但对于务农那时候的事情还是记忆犹新。他跟我讲,那时候用来“刮鱼”的渔网会越刮越有光泽。“刮鱼”是顺德话,即把渔网放到鱼塘的一边,几个人踩到鱼塘里,牵着渔网一起往另一边走去,鱼就被网赶到一边去了,最后就可把鱼捞上来了。每一个新的渔网都会用薯莨汁浸过才收起来,以达到防霉的效果。我想这是农村最原始的棉麻材料耐腐蚀的表面处理方法吧。当刮鱼时,浸过薯莨汁的渔网与鱼塘中的淤泥接触,经过多次刮鱼,多次接触,渔网就会变得有光泽,这与香云纱的制作原理是一样的。这就是我听说的香云纱制作工艺与渔网的故事了。

到了1987-1988年之间,我在顺德的商业局的出口部任职。当时为了响应赵紫阳总理提倡的“跨业经营”方针,负责国内流通的政府部门也做起了外贸,做起了工厂,我也不例外参与了国营商业的外贸工作。我们的出口部门经过调查,把外贸的出口产品主要定为纺织品。当时一家北京国营公司在深圳开了一家窗口公司,其老总与主要人员我都很熟的。碰巧他们接到一客户的需求是关于布的,所以他找上我咨询,我一听他的描述,就知道其客户要的就是我们顺德的香云纱。于是我就把他的这位东北籍的客户——香港丽人行的女老板带到顺德的新民晒莨厂去,当时的厂长就是梁珠先生。这位女老板看了香云纱的生产过程后就向我下了订单,我就向梁珠先生下订单,这样我就担当了外贸的角色,而梁珠先生就是工厂的角色。可惜的是,香云纱是属于丝绸类的,当时从事丝绸出口需要丝绸出口许可证以及专业的丝绸外贸公司,所以我们无法做。后来这位老板就通过东北(好像是大连)的丝绸进出口公司向新民晒莨厂梁珠先生下单,我的外贸角色也就被取代了。据讲,这一订单挺大的,也持续了不短的时间,使当时订单不足的新民晒莨厂有了新的发展。

而香云纱在过去几十年之所以会走下坡路,我想有几个原因,一是“的确良”的出现。“的确良”也即我们今天讲的TC布,是石油副产品。好处是布身够挺,而且有光泽,但不透气。这种化纤材料的布一度大量生产,使香云纱险些被遗忘。一个原因是香云纱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没有得到创新,且价钱一直居高不下。还有就是国家对丝绸行业的统管可能也是一个影响的原因之一。

后来,香云纱似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销声匿迹了。直到2000年左右的一天,又有人向我提起了它。那天我从香港回到顺德的公司,见到我于顺德商业局的旧同事周晓刚先生来我公司,一问之下才知道他是想了解关于香云纱生产的事。我一听就告知他我可以办妥的。之所以如此笃定,是因为香云纱与在伦教的新兴人有密切的关系,技术都于这批人的手上传承下来,且当时我们已经有了顺德的新兴同乡会,会员中的父辈们很多都从事过晒地的工作,也认识不少于伦教的新兴籍的老师傅,而我是顺德新兴同乡会的会长,所以很快我就帮周先生解决了人才与技朮等的问题。

周先生的这家厂我后来多次去过,曾带着父亲去重温那段时光,也带过美国的客人去看这神奇的香云纱,美国客人对此赞不绝口。在生产现场还听见一片新兴乡音,看来今天新兴人与香云纱依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啊。

周五的时候我带了一位美国朋友去看香云纱的生产。她是一位台湾华人,70年代留学美国的。在今年3月我到美国时就住她的5000平方花园的大屋,她的家还是中式的设计,有一木刻的波罗蜜心经作主厅的挂画,以及很漂亮的石狮子。我跟她提及同样具有中国特色的香云纱,她讲她也知道这东西,而且非常有兴趣了解其生产过程,所以才有了周五这一安排。这位美国朋友异常兴奋地参观完她从书中知道的良绸染整工艺,并向周老板取了几米良绸的料子准备做成衣服送给她的公公作为90岁大寿的贺礼。其老爷可不是一般的人,是一位参加过二、三、四次长沙大会战的抗日功臣倪行祺先生,在福建马尾的船博馆还可看到他当年被日军子弹打穿的衣服,而其的家人还有一位曾在台湾任过海军司令的。这样的一个海军世家对香云纱也是如此的珍视,并称香云纱为“中华珍宝”,可见其矜贵的形象早已是深入海外华人的心了。

虽然我从小就接触到香云纱,但每次看到香云纱,我仍然觉得很神奇。一匹丝绸,加上植物的汁——薯莨汁,再加上黑乎乎的河泥以及阳光,就能做出一匹带有金属光泽的香云纱,这样的变化难道不神奇吗?“荔熟蝉鸣云纱响,蔗浪蕉风良绸爽”,多美妙的句子啊!这是当时的顺德农村与丝绸工业的真实写照,香云纱就是这种传统岭南文化的一个载体。香云纱双面的不同颜色就像这岭南的荔蝉,朝阳的背部是黑色的,背阳的肚部是浅啡色的。至于荔蝉的翼,也就如香云纱般的质感——薄如蝉翼。我想这是对香云纱一个极为传神的描述。一匹柔软的丝绸,经过薯莨汁的浸泡与河泥的作用,加上阳光的曝晒,一面黑色、一面啡色,黑色的一面有着金属的光泽,香云纱也因此具有了那种道骨仕风的韵味,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既内敛又不缺张扬的高贵。这与道家所言的“负阴抱阳”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

时至今日,香云纱又再次备受关注。我想这与中国的崛起,并开始注重发扬传统有关,也与环保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有关,香云纱的原料本身是天然纤维,整个制作过程也是纯天然的,并不产生污染。而它恰恰又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我想这就是香云纱的吸引力所在吧。

周晓刚先生的良绸制造厂现在已经开了很多分厂了,包括晒场己不只在顺德,到了新兴、南海、番禺都有,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产量的香云纱生产厂家了,听讲市场上的第二与第三名合加还远远小于他的销量,且良绸的国家标准还是他和广东省丝绸公司一起制定的。周晓刚先生是一位沉静的人,在之前与他做同事的出差中,在北京,在西安,在上海其父辈的亲戚中我见过不少,包括中科院的院士,大学的教授,省级大医院的名医生等等。在这环境的影响下,加上其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花的精力,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造诣。对了,他于中学毕业后的70年代未,就跟顺德文化届名人李良晖老师研习古汉语了。在我多次带朋友参观香云纱的时候就听过周晓刚先生很多很有新意的香云纱发展计划。我相信香云纱在周晓刚先生手中能够进一步得到发展。我已经在期待以后听到他讲香云纱更多的吸引人的故事了。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拨打

全国服务热线:0757-22280888

© 2017 China-Forever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08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