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伦敦与芝加哥与企业人有何关系?

日期:2009-05-27   作者:管理员

叶中平  2009年5月25日

本文后来刊登于2009年6月2日《珠江商报》

这两天香港的媒体都在讨论两个问题,一是香港将成为中国的“芝加哥”还是“伦敦”;二是20年内港币会消失吗?起因是上周六于香港岛香格里拉酒店举行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十周年——香港站论坛暨香港校友会成立两周年的活动中,张维迎院长的“金融海啸下中港企业的危与机”专题演讲所阐述的二个观点引起的。

 

作为北大光华EMBA的学生和香港校友会的成员,我也参与了这次活动,在现场聆听了这观点的论述及各人的对话。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长陈家强先生认为香港将是中国的“伦敦”,作为上海人的瑞士银行亚洲区主席蔡洪平先生就认为香港的软件,并非上海很快可以学到的。

 

另一争论的论题,港币会于20年内会消失吗?陈局长这位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以及前香港科大商学院院长的回应是基本法保障港币的存在。我想这是陈局长作为香港政府官员角色的适合的回复。港币到那时是否存在,我想应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以及国际认受性有关。若按张院长的分析,届时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且人民币已完成国际化,那作为与大陆密切关系的香港,是否保留港币,就是香港人的选择了。若那时港人已大量使用人民币的话,港币的存在价值就值得商榷了。

 

而香港是中国的“芝加哥”还是“伦敦”,这是企业人特别是珠三角的企业家更加关心的话题。我多次, 且于金融风暴这一年多, 也到过三次的芝加哥, 是我相当熟悉的城市,它是美国制造业及期货商品交易中心,那里不僅周边的工业很发达,也是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交易所。若香港成为中国的“芝加哥”,这是否体现珠三角的制造业于20年内將继续领先于全国呢?若这成为现实的话,则珠三角的企业家对自己的企业在未來20年内的定位就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作参考了。若香港成为中国的“伦敦”,我想这应是大多数香港人的愿望,即香港继续維持其今天的亚太金融中心的地位,并继续以此来服务中国经济。支持这个观点的一个论据是认为香港的体制的价值最大,其社会的法律、信用等的软件非国内的GDP提升可换取的。这与要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的观点有些相近吧。

 

香港以前是中国对外的主要窗口,也是西方的商品、技术、文化进入大陆的窗口。今天更是金融、贸易、企业集资的窗口,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窗口。不论这二十年香港的地位是伦敦还是芝加哥,企业人都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服务于大陆改革开放的地方。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拨打

全国服务热线:0757-22280888

© 2017 China-Forever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08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