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主角与奥运之“和”
日期:2008-10-17 作者:管理员
本文节录后登于2008年8月11日《珠江商报》作者:叶中平
8月8日的北京奥运开幕式,中华文化中的“和”字清晰地表现出来,它体现和谐的理念。而中小企业在解决社会就业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客观上推动社会和谐工作。
翻看7月份由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等国家各领导人到各地考察时关注的问题, 及8日国务院邀请广东、山东等共7个省的领导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 10日和11日国务院召开经济专家座谈会; 19-20日央行和银监会领导先后发言,指出下半年贷款将会向中小企业倾斜;到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公告提出宏观调控一保经济,一控通胀,防止奥运后经济下滑。这个决定结束原来的防止经济过热,防止通胀---“双防”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接着央行提出要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和对外经济平稳发展的要求,及针对今年上半年国内多达6.7万家拥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倒闭这一问题,中央专门作了政策调整,最先出台了8月1日起提高纺织品的出口退税2%的措施,之后政府拟推出了五项支援的措施,来舒缓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等,这一系列过程无不紧密触及中小企业。
笔者作为中小企业的一员,从来没有见到过今天的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市民对中小企业的关注程度如此之高,使7月中小企业成为了8月奥运前的主角,这是可喜之事。
中小企业为何会成为主角呢?笔者认为这是跟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相关联的。以前中国执行计划经济,社会的就业问题由国家来包揽。在上世纪的60、70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经济大幅下滑,社会上的就业问题使国家的压力大增,加上1949年解放后,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出生率与成活率增加,所以国家为了化解这个压力,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把这些当时社会不能解决的就业人口问题转移到广大的农村去,由农村来养活这些人。当时的环境对这项做法贯以政治的色彩,作为政治运动来推广,事实上是为解决这个就业人口的压力问题。到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在当时面临崩溃的中国经济,更没有能力解决不断增加的六十年代的婴儿潮,所以提出个体户的政策,让一大批不能就业的人自己创业,从而养活自己。之后的发展是乡镇发展,在计划经济造成的物资缺乏下,形成补充的作用,并快速地发展,也起到解决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全球产业大转移的契机下,大批的外资企业进驻中国境地,加工后产品的出口企业和为出口企业作产业连接配套的一大批中小企业发展起来,在成就了中国成为全球工厂之外,还为具有庞大劳动力人口的中国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提供出口占60%,上缴的税收占43%,与此同时,这些中小企业还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使中国人的整体生活水平提升了。以上种种表明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今年的南方雪灾,使大批外来工春节前滞留在广州火车站,虽然这不是好事。而今天中国世界工厂所使用的资源,和一些地方的的工业化过程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都不是好事,也影响我们的后继发展。但若在这些不好因素未找到好的解决方法之前,就轻率地认为这类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不应存在,笔者认为这是对社会极大的不负责任。笔者于06年到印度参展的时候就写一文章,认为印度最大的不成功就是至今没能解决其庞大的就业人口,而就算其IT软件业多么发达,作为整体社会来讲还是不成功的。
笔者认为,今天中小企业变为主角,就是中小企业在解决社会就业的优势和事实方面被社会认同的体现。中小企为社会的“和”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