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的最大社会价值是解决就业
日期:2008-06-16 作者:管理员
2008年06月16日 来源:珠江商报
中国的市场经济就像一个孵小鸡的孵箱,孵箱里有很多蛋,每个蛋就是每个企业,如果31℃是小鸡的正常破壳温度,非常遗憾,我们这个孵箱的温度高一点(就如同中国市场经济的非理想非正常状态),33℃。
从去年开始,特别是今年,我在多个媒体上都指出中国出口中小企业的困难,并提出一些观点,这些观点,收到不少的读者回应,现在把其中两位读者的回复内容摘录如下———
第一篇我是中国XX报的记者,看过您写的《再谈出口中小企的期待》一文,有几点感受想和您谈一下。
第一,出口型中小企业自去年底以来,在国家调整了出口政策后,的确不好做了,因为中国的顺差实在太大了,外汇储备的压力也像头顶的利剑一样。所以,抑制出口势在必行。
第二,既然抑制出口势在必行,那么调整政策的大方向也就没有任何的异议了(您说的只是过快,但是这也是迟早的事情)。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来比较,中小企业自当是受伤最深的。但是在公平竞争和大企业少、小企业多的现实状况下,国家肯定首先保护大企业,也就不会对中小企业出台专门政策作保护了。
第三,中小企业的出路在哪呢?对于出口来说,国家不再大力鼓励出口创汇了,国外也对中国产业的威胁表示抵制。所以,出口中小企业面前有三条路:一是转型,开始搞新型行业(这其中牵涉到行业不熟的问题);二是“出口转内销”(这与内需相呼应);三是走出去。
本人认为,中小企业走出去才是出路。放眼世界各个国家,有穷的有富的;有资源贫乏的有资源丰富的。中小企业可以发掘一些劳动力相对便宜的生产地,甚至直接在别国销售,找一些“新大陆”。
其实,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做一些调查,对比在中国生产和在国外生产的利弊,然后决定是否走出去。这个和企业自身相关。
第二篇我在《顺德商道》拜读了你的《制造业的地震同样来自于压力》一文,在此我也谈谈我的观点。
其一,中小企业要解决压力问题首先是“做大做强”,目前最好的途径是上市。企业上市了就有雄厚的资源,可以熨平经济波动对企业的影响。当然中小企业上市要经历一段痛苦磨炼,也正因为这样,企业才希望政府给帮一把。至于其它方面希望各级政府能帮一把,我看沒有必要。企业要是上市了,政府很多方面会主动配合企业。
其二,中小企业要适应环境做“好蛋”。联想的老总柳传志讲得好,他说中国的市场经济就像一个孵小鸡的孵箱,孵箱里有很多蛋,每个蛋就是每个企业,如果31℃是小鸡的正常破壳温度,非常遗憾,我们这个孵箱的温度高一点(就如同中国市场经济的非理想非正常状态),33℃。那么摆在那些蛋面前的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的路,只有两条:第一要么你适应33℃的高温,变成小鸡;要么你不适应33℃的高温,变成坏蛋。企业不适应环境,就是“坏蛋”。换句话说,做违背了环境的事情、破坏环境的事情,就是“坏蛋”。
其三,中小企业要不断创新。这里的创新不仅包括产品的创新、营销的创新,更包括对自己产业的创新。中小企业要降低成本压力,可积极向上游领域扩张,延伸产业链。这样上游产业的利润会留在企业里,大大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
以下是我的回复———
中小企业的确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这也是对中小企业社会价值的一个了解认识过程,这是件好事。
从全球来看,工业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小企业都是存在的,这是个与大企业相对的比较问题。而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对中型企业规模的认定就比我国的数据大得多。一些国内公认是大企业的,于欧美的标准中往往只能界定为中型企业。
而中小企业的定位,在多个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都定位为解决社会人员就业功能,也就是常讲的占社会总数5%的大企业承担社会75%的税收,占社会企业总数95%的中小企业解决了全社会70%就业。这是由中小企的特点与生存环境来决定的。这个定位很重要,是政府如何看待中小企业的问题,不同的观点产生不同的对策,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同。为什么不少人说中国的股市为政策股市?因为中国政府主导经济的力量还是很强的。在今天的环境下中小企业面对的困难太大了,他们能否继续生存下去?这是政府要出手的时候了。
关于上市的推动力问题,我认为,企业上市是企业发展的推进器,这是中外历史都可验证的,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去上市的。统计一下世界各国交易所的上市企业数目,并与其国家的企业总数比较一下,就很清楚了。所以,对中小企业来讲,上市的路很远、很长、也很窄,能成功走完这条路的企业是少数一群。这正如,社会上富人一定是少数,就算香港这个中产阶层为主的社会,富人还是少数。只不过政府想尽办法减少穷人,使社会由M型变为橄榄型,这样,社会就稳定多了。
同理,中小企业走出国门,寻找新的绿洲,这是一定的,也相信有部分是能成功的,但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是会留在自己的家乡来寻求发展的空间与机会,也会不断调整自己,保持自己企业于社会存在的价值。
(作者叶中平系广东宝丽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电邮forev鄄er1668@126.com,欢迎交流)